天干的由来
早在公元前2697年,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期,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,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。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,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,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。根据历法知识我们知道,月的划分是根据月亮的一次圆缺循环为标准,分为大小月,大月30天,小月29天,一年十二个月又加以闰月补其不足。天文上把黄道平面划分为十二宫,以日躔过宫划分十二个月。我国古代把黄道十二宫以地支命名,十二宫又与廿八宿相对应。即子宫有女虚危三宿;丑宫有斗牛二宿;寅宫有尾、箕二宿;卯宫有氐房心三宿;辰宫有角亢二宿;巳宫有翼轸二宿;午宫有柳星张三宿;未宫有井鬼二宿;申宫有觜参二宿;酉宫有胃昴毕三宿;戌宫有奎娄二宿;亥宫有室壁二宿。所以廿八宿的天文象意是干支学中地支取象的象意来源,十二地支中又藏有二十八天干,其意义也是来源于此。干支是用来计时的,可以把黄道十二宫平面想象成钟表的表盘,以地球为表盘中心,十二宫就是表盘的刻度指示,日月五星相当于七个指针,运行在黄道十二宫这个大表盘之上,形成一个巨大的时钟。其中太阳就是年指针,太阳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年的时间。月亮就是月指针,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个月的时间。廿四节气是跟太阳过宫有直接联系和月球运转没有直接关系,所以造成了历法上月令和节气的时间差。因此我们干支学的月令是根据节气而定,即跟日躔过宫相一致。我们再看两个最慢的指针,即太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行星木星(岁星)和土星(镇星)交会的周期,需要20年即一个运;如果两星要在同一个宫位上(比如子宫)交会的话,则需要经过60年,即一元。同理,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宫位的周期,则需要大致180年左右,即一个正元。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,即24小时,在地球自转过程中,日月五星对地球同一地点的影响时时在发生着变化。地球上同一地点相对于日月五星运转了一周;地球一天时间内公转角度向前行进约1度,也就是相对于日月五星的空间位置变化为1度,周而复始,日复一日。因此,地球上同一地点的天体能量分布以每天1度的位置而产生变化,即产生了同一地点能量分布逐日逐时变化的结果,这就是日和时的变化。实际上我们地球和其余五星都是在围绕太阳公转,由于轨道和运转速度的不同,造成了行星运行之间相对位置的靠近和远离,也就是天文观测中的行星逆行,逆行在西方占星学上有着特殊的地位,传统占星师认为逆行使得行星发挥弱势的影响力。但在中国古代阴阳理论的指导下,根据五星相对于地球位置靠近和远离的这两种形式,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为阴和阳,又根据五星影响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: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。天干与地支相配,多出两个地支无天干相配,形成了旬空,也叫空亡。这是由于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,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黄道十二宫的能量场。这就造成了地球周围能量分布的不均匀,这就相当于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块下游,石块背后的地方形成的漩涡。这个漩涡的位置就是空亡。随着时间推移,日月五星位置发生了改变,漩涡的位置也随之发生改变,原来的漩涡消失,相邻的地方变成了漩涡,周而复始循环一周,从而产生六十甲子的往复循环。